首頁 > 好魚慢食繪本 > 兩位老師的序
 海洋保育亟需向下扎根

1998年在賈福相老師(筆名莊稼)的倡議下,我們曾經連續四年在中研院舉辦了四屆的「台灣海洋環境大會」,開始向社會大眾宣導海洋保育的重要性和急廹性。賈教授在1999年所出版的《看海的人》的專書中,有一篇《三帖藥--給海治病》指出唯有靠「法律」、「教育」和「研究」才能挽救海洋的沈疴,且缺一不可。轉眼間16年過去了,台灣的海洋似乎仍然毫無起色。如果不再大刀闊斧、改弦更張的話,看來不用等到2048年,台灣就將先面臨無魚可捕的窘境。

所幸今年在立委、民間團體、學者及許多關心海洋朋友的共同努力下,立法院三讀通過了在「海洋委員會」下,增設「海洋保育署」及「國家海洋研究院」。讓三帖藥中除了「教育」外,「立法」和「研究」均有了著落。教育是慢性的,所謂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,要改變社會風氣和生活習慣都非靠教育不可。然而,海洋的教育在教科書中所佔的比例甚低,教育部曾在七、八年前推動過《國中小學海洋教育政策綱領》,但迄今似乎並未落實執行,更別說是幼兒的教育了。

很高興看到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的理事長愛龍,和她的伙伴們憑著她們對海洋的一股熱忱,為孩童們創作了這一本,也應是第一本以永續海鮮為主軸的繪本童書。我個人格外感到的高興,因為我從2007年,在漁業署的「全民漁業教室」開講「捕對魚、買對魚、才能年年有魚」後,就一直希望能在台灣推動海鮮的生態標章。

 
直到2010年,我引進了《魚線的盡頭》的紀錄片,看到片尾中的海洋保育三部曲:「限漁」、「保護區」及「海鮮指南」,其中的前兩種方法政府都甚難推動之後,才下定決心以自己棉薄之力來推「海鮮指南」。2012年,在廖運志博士的協助下,由中研院正式推出了台灣第一份的《台灣海鮮選擇指南》摺頁。雖然這比起全球二十幾個國家已經晚了許多年,但是做對的事應是永不嫌遲。很高興這份指南推出後,獲得許多民眾的支持和鼓勵,從家庭主婦、水產品貿易業者、到餐飲業都紛紛響應,讓我們既欣慰又感動。

現在又看到愛龍能把許多海洋保育和明智挑海鮮的知識和觀念,利用這本精彩向《好魚慢食》的繪本,讓小朋友們來閱讀和學習,讓海洋保育的教育能向下扎根更是感到高興。但願藉著大家共同的努力,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夠有健康的海洋,永續的海洋。

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
行政院永續委員會委員

 謹識
 台灣海鮮文化的十字路口

一般幫助人的時候總常說:「給他魚,不如給他釣竿」,意思是給予釣竿,可以提供受幫助者較久長的生計。但是…

我們的地球、特別是我們的海洋,在目前的世代,因為人口暴增和過度消費,正面臨著各種資源匱乏的問題,下一個世代,更可能得面對「完全無魚可釣」的窘境…

其實世界各國對海洋魚類資源的爭奪和保育問題,在上一世紀中葉就己顯現: 從1944年到1976年,冰島為了保護其國家的鱈魚資源,與英國進行三次的鱈魚戰爭,也帶動了世界各國對漁業資源的保護觀念。

台灣光復以後歷經人口暴增、經濟起飛的年代,漁撈科技進步也加速了漁業資源的消耗,近年來,不但沿近海資源嚴重耗竭,活躍在世界各海域的台灣漁船隊也常多受詬病。在台灣市場常流通的鮪魚、白鯧…甚至過去非常普遍的狗母魚、白帶魚,近年也變得稀少而且昂貴。
 
 
國際學者已有預言,人類到了2048年可能不再有野生大型海洋魚類可以佐餐。我們當然不希望下一代如小呆、小貝一樣,到了那一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的那一天,只能幻想海鮮的長相和味道,或只能去博物館看看標本和模型。
 
台灣首次出版屬於本土的海洋保育繪本,看見作者愛龍和製作團隊精心策畫的成果,令人十分感動。過去我常說:「難道台灣只有海鮮文化而沒有海洋文化嗎?」看到大家的努力堅持和用心,從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的教育著手,相信這是很好的開始。

節約消耗、理智消費,儲留部分資源給下一代,並導引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,讓海洋生命永續。抱著感恩、惜福的的心,選擇食用友善養殖和漁法的海鮮食材應是人人做得到的方法─「好魚慢食」就從您我確實做起吧! 


中央研究院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研究員

謹識